今天,有一个人从深圳“顺路”来访有为哟~穿越了大半个中国顺路来有为,一定是真爱!
这是先生第一次到访有为,但其实先生早就已经是我馆的老朋友啦!
在有为,我们的官方微博里,有一组高频词汇就是他的名字。
在有为,几乎每周我们都能收到他的寄书,4年累计捐赠量达1914册图书。
在有为,你随手打开一本书,就有超过10%的几率可以看见他的名字。
哈哈,他是谁呢?
他可是我馆最具知名度的捐赠人——郑渝川。
(与郑渝川先生的第一次微博互动)
郑渝川先生是国内著名书评人、时评人,也是一个极其爱书痴迷阅读的人。今天让小编最为震惊的事情,是郑先生每天阅读三本书!!!要知道,郑先生每天早晚坐公交上下班的时间里就能阅读两本书,中午还能再读一本书。当然,这样的阅读速度是长期大量阅读积累出来的。(所以…想练就这样强大的本领…是需要日积月累的努力积累的…) 郑先生说:“阅读量不断提高的时候你的读书速度也会提高。一本书不足以让一个人对某个领域进行思考,这时候就需要进行大量有针对性的阅读作为补充。而很多读物,不管是文学还是历史都是要在一定的阅读量的基础上才可能有更深入的理解的。”
说到小时候对他影响最大的书,先生说是《三国演义》。当年高考,郑渝川的语文、政治、历史都拿了140+的高分。当然,这样的高分离不开他广博的阅读。关于阅读习惯的养成,他分享了很多有趣的小故事。”小时候,我们家有整整两个书架的书,但父母并不准我看课外书。后来,我翻窗到父母房间,把要看的书的书皮撕下来,里面换成数学书,看上去好像没有变,其实书已经被偷梁换柱带出去看了。“郑先生家好多书都是这样被撕的,最终一点一点变成了他脑中的知识积累。
上大学的时候,他每天都泡在图书馆里。大一大二的时候,看的很多都是哲学书,很硬很难啃。比如黑格尔的书,一卷一卷强迫自己看完,后来他发现这些对自己的思维训练很有帮助。工作之后,在零下四十度的满洲里边境,每天下午五点下班,没有别的娱乐方式,他可以从下午六点一直看书到凌晨两点。后来,郑渝川去了广东。“那时候我觉得报纸的文章写的不怎么样,觉得自己也可以写啊。正好赶上了纸媒的黄金时期,给南都写一篇稿子1000块,自己靠着稿费在成都买了房子。”
至今,郑先生每月都会花至少三千块钱买书。从阅读中受益良多的同时,他还不忘将阅读的快乐分享出去——
2012年,郑渝川先生从微博上关注到有为图书馆,开始向有为捐赠图书。有时候一捐就是重达十五公斤的书,有时候还会在包裹里附上一些小惊喜。每天平均捐书1.3本,每周平均捐书9本,越来越多的好书来到了图书馆的书架上。“其实可以在现有藏书里面,选择一些书籍来举办不同主题的阅读活动。就比如口述史的尝试就很好,这种活动可以提高参与者的项目管理能力,还能扩展视野。”(所以,那么优秀的夏令营你不来?营员招募 | 有为2016口述史高中夏令营)除有为之外,孙世祥书屋、麦芽公益悦读馆等公益图书馆也收到过郑渝川的不少赠书。
作为有为图书馆最具知名度的捐赠人之一,说到对图书馆发展的希望,先生则笑着说,唯一的期望就是希望有为能有更好的生存发展空间,能够一直办下去。
“摆手笑推谢,同是爱书人。”一本本书被寄到图书馆里的同时,阅读的精神和快乐也正在传递。
结尾小彩蛋:小编写推送头晕眼花之时接到消息,就在刚刚又收到一个来自郑先生的包裹。感谢郑渝川先生对有为图书馆一如既往的支持!也欢迎更多的人给我们捐款捐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