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并不孤单 by 2015冬令营志愿者姚昊牧

2015-03-29

不同的文化在西域交汇,佛教东传,渐渐成为西域诸民族共同的文化背景,提起敦煌,多元和艺术是我最先想到的关键词。莫高窟中瑰丽的壁画和塑像,于是这一天的上午,我们选择了关于形体的艺术——舞蹈和雕塑开展讲座。

在讲座一开始,我分别展示了四世纪阿富汗的石制佛像、十一世纪日本木制佛像以及当代极富科技感和未来感,如同机器人的设计品,观AI菩萨,这些不同于我们平常在寺庙看到的佛像的造像,使营员们获得对不同形式佛像的直观感受。

说起佛教,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大概会是西游记,和电视剧中的如来佛,也正好由此开始讲述悉达多的故事。为了吸引营员的注意力,我运用了手冢治虫绘制的佛陀漫画以及由基努里维斯主演的电影《小活佛》的截图。

当故事讲到悉达多在菩提树下参悟得道时,为了简单直观地讲述佛教的理念,我运用了一尊俯首垂目微笑的佛像,从他淡漠的神情体现了对现世的洞察,并配上了最近流行的“然而沼跃鱼早已看透了这一切”的梗。除此之外还有南宋绘制的骷髅傀儡戏图和西藏喇嘛们沙画曼陀罗图案又一手抹去的修行方式。

文明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中国或者东方的文化体系在历史上相对独立,但我们并不孤单,我们文化中许多独特的部分,溯源起来其实有很多是吸收的外来文化。我首先以介绍中国古典建筑的须弥座与佛教的关系以及其来源于希腊柱式来说明这一点。

刚好前一天的领略了光荣的雅典,关于希腊化时代以及希腊哲学的背景知识使得我在讲述希腊艺术史相关的内容,更便于营员理解。

佛教在正式出现造像的行为之前,使用了许多象征性的符号来表示佛陀,但希腊却认为神人同形同性,伴随着亚历山大东征,佛教与希腊发生碰撞,吸收了希腊文化的佛教继续东传至中国,至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造像与造像者存在着奇妙的联系,神明的长相如何得知?当然是对现实的模仿和提炼,通过对比同一题材不同地域的佛像,让大家感受这一点。在最后的部分,讲述了卧佛、双头佛和敦煌壁画五百强盗成佛的故事。

整场讲座中大家的参与度比我预想得要高,互动提问的回答也比较踊跃,大概是由于穿插了各种故事和例子,让佛教这个枯燥的话题吸引了营员们的注意力。不过由于对时间控制不足,整体节奏有些匆忙,许多部分并没能展开。最后多出了十多分钟,只好播放纪录片《轮回》,这部纪录片没有旁白、没有语言,展示的信息极为丰富,但我并没有讲述对它的理解,后来许多营员反馈说不大看得懂,只觉得视频挺好看。

希望营员们在体察历史时,能透过整体性的视角,并对佛教和雕塑艺术形成初步的认知。在人类文明的大家庭中,我们并不孤单。